和谐英语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英语阅读 > 英语阅读|英语阅读理解

正文

在中国为什么三岁小孩就被送去寄宿学校

2014-02-07来源:中国日报网
在中国,家庭联系极为重要,但仍有数以千计的中国家长在孩子才三岁的时候就将其送往寄宿学校。他们为何这样做?

蒋可莉(音)在幼儿园的教师里跳来跳去,她的父母紧跟在她身后。

“妈妈爸爸再见,”这个四岁的小女孩欢快地叫道,几乎不回头看看她的父母。

她的父母向她挥手道别时,她已经在和老师同学们愉快地交谈了。

没有眼泪,没有拥抱,也没有道不尽的别,这是极不正常的,因为可莉在接下来的四天都见不到父母,或是不能和他们说话。

可莉只是几十个被送到这家上海幼儿园的三四岁小孩中的一个。从周一早餐到周五下午,她和她的同学都在他们被布置得五颜六色的教室和宿舍里玩耍,学习,吃饭,睡觉,他们只在周末才回家。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在上海,北京,及中国其他大城市,还有其他的寄宿幼儿园。尽管没有官方数据,但据估计,这样的寄宿孩子在全国成千上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家庭重于一切——那么怎么解释这一寄宿孩子的现象呢?

有几个原因,徐泾说,他是上海中国福利协会(CWI)附属康桥幼儿园的执行园长。

“有人认为这对孩子有好处,因为这能促进孩子的独立。家长们没有时间和精力照看他们的孩子,”徐说。

“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少祖父母都与儿女住在一起,同时(因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时候,一个家里有四个祖父母,两个父母,一个孩子。”

“一些家长觉得祖父母会宠坏孩子,所以他们将孩子送到幼儿园。”

蒋可莉的父亲杰米是一位投资顾问,她的母亲没有工作。作为中国富裕的商界精英,她的家里有能力为她支付每月1000美元(622英镑)的费用。

“我们做过很多调查,发现寄宿幼儿园对外向的孩子有好处。它帮助孩子们变得更独立,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蒋先生解释道。

“我们的可莉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宝贝,她喜欢有自己的空间,所以我们把她送到寄宿幼儿园试一试。我们问她是否想待在班里,她说想。”

当问及他是否想念自己快乐好奇的小女孩时,蒋先生的眼里满是泪花。

“刚开始我们特别想她。但我们认为,随着这个世界越来越全球化,她迟早会离开我们。

“我们在她小时候就放手让她去寄宿幼儿园,这样能让她更独立,让她能在社会上生存。但我们很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时间。”

1949年,中国就建立了寄宿幼儿园,接受内战遗留的孤儿,以及突然忙得不可开交的共产党领导人的孩子。

这些天,在幼儿园放学时间门口停着一排排的奥迪和奔驰车,这说明了送孩子到寄宿幼儿园的家庭是一个不普通的群体。

20世纪90年代,寄宿幼儿园的孩子数量达到顶峰,在当时送孩子去这样的学校是一种潮流的地位象征。

不过最近,这一体系不再像当初那样流行。一些私立和公立的寄宿幼儿园都陆续关门。其他的幼儿园正从寄宿变为日制。

位于上海的中国福利协会幼儿园从来都是寄宿幼儿园,但现在22个班里只有3个寄宿班。

“中国家长现在开始意识到,孩子很小的时候要多花时间陪陪他们,这点很重要,因为孩子们处于学习的阶段,这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徐泾说。

“我们同样向父母建议,如果他们有时间有能力和孩子在一起,日制幼儿园是个更好的选择。”

心理学家韩美玲在接待了许多对寄宿经历有所恐惧的成人和青少年后,她强烈反对寄宿幼儿园。

“他们觉得自己被遗弃了,与家里毫不相干。他们奋力寻求生活里自己的位置,他们不知道在自己家里如何表现,”她说。

“孩子们只在家长的脑海里变得独立——这很残忍。”

家庭的自豪感完完全全取决于孩子的成功或失败,韩相信,这样的一个文化是一些父母仍然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的原因。

“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明白,对孩子而言,和父母在一起很重要,但他们对孩子还有很高的期许,”她说。

一些家长认为,对一个小孩而言,拥有寄宿经验更能让他脱颖而出。从寄宿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可能会读寄宿学校,之后,他们希望能进一所好大学。

但不少读过寄宿幼儿园的小学生都告诉我寄宿是个糟糕的经历。

时尚模特王丹薇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被送往寄宿幼儿园。

“最后我以一种被动的方式接受了,但我从来没有喜欢过寄宿幼儿园,”她说,“后来我上了寄宿学校,我深感自己被排斥,大部分时间我都独处,保持沉默,拒绝认识新朋友。”

对几乎所有小孩而言,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很困难。在白天,孩子们会玩各种有趣的活动,但当我晚上在就寝时间去看望中国福利协会康桥幼儿园的三岁寄宿者时,有一半的小朋友都哭了。

孩子们都哭着找爸爸妈妈,这样悲伤的场面令人心碎,老师们也都尽力安慰他们。

“我们今晚看到不少小孩都在哭,因为这是新学年的第一天,这些孩子都是第一天寄宿,”幼儿园管理者黄颖向我们解释道。

“两个月内,就不会有孩子在就寝时间哭了。这些孩子都有家庭合照,所以他们想父母时,他们可以对着照片说话,就像父母真的在身边一样。”

茉莉,一名17岁的学生,三岁便是寄宿者,刚开始她觉得很困难,不过后来发现这是一个积极的经历。

“最初我很想家,不过幼儿园的东西很好吃,环境也好,有许多树,”她说。

“我认为比我的同龄人,现在我更加独立,更有责任感。你也许会认为这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消极的,但我也比同龄人更加珍惜和父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