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烤鸭雅思7.5:复习总结与临场回顾
2008-10-15来源:
听力没什么可说的,都是辅导班上讲过的重要考点
阅读40分钟搞定,从小看书快,这是天赋,没办法。
作文,唉,给Pat老师丢人了。事后分析应该是小作文没写好,大作文的模板我可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
主要是小作文看线图比较多,块图相对较少。而且主体段分段方面,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考场上已经没时间改了,要知道写不完的分数实在是…跟严重的还是心理打击…我在把两个task都写完时看到旁边的那位刚开始写task1, 那个时候还有不到5分钟,你让莎士比亚来了也写不完150字啊……退场时那表情简直惨不忍睹;她前面的那个,交卷时看到,最后一面完全是空白 (task 2如果想写够字数,最后一面怎么也要写一半才行)。肯定是选材的时间和整理结构上浪费的时间,所以说有个模板还是重要的。
part 1 我想没什么可说的。
part 2 的solo, 最关键的一点不能硬背。肢体语言可以考虑利用。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肢体语言是下意识的,人与人的交流很大程度上都通过肢体语言完成。借助肢体语言你可以很轻易的去影响考官,让他进入你的“领域”(手冢:油断せずに行こう!…… )。重点词,就是卡片上几个问题的答案,务必重重的,慢慢的读,一方面强调你独白的重点,另一方面突然的语气和语速变化可以让考官本能的提高注意力,从而加分并且打扰考官给你挑错的思路;特别要注意,内容尽量不要太俗,最好有一点个人特色;用词不要太华丽,语法不能很复杂,1分多钟的时间里,最多两个有从句的长句足够了。因为如果让考官觉得你是提前背的或者是和前面的人说过的内容雷同,分数就可想而知了。
part 3 的interaction,我要说的是,小心考官挖的坑。我在考场当场发现的,就有两个问题是坑。那是考官等着你跳的,想看你长考,扣你的分。坑的书面答案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通常没那么巧让你赶上本专业的问题,再说你就是说出来一堆复杂的专业名词,考官也不明白。所以技巧这个时候是要用的:先给一句废话,可以说“我不是很清楚那些具体的答案,因为这不是我的专业方向,如果你不介意我猜一下的话……”,有了这些时间和铺垫,再没有线索,那就没辙了,因为这个时候你即使说错了都没事。
具体的口语题过程基本上是以下这样的:
part 1 问名字;英文名(How may I call you?);没有问名字来历;学习还是工作,我答工作;工作的duty; 工作忙不忙;是否需要加班;有没有不得不带回家的工作……大致就这些。反正别只回答“是或不是”就行了,多少说两句。
part 2的卡片是 “你现在不会的而你想学的东西”,三个问题是:这是什么事件,学习的方法,还有什么人可以教你。这个题目我觉得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可以很轻易的个人化。我是结合我在part 1里面说到的我的工作来回答,陈述一项专业技能就好。而且这个部分里面实际上还用到了在听力班和作文班上学到的东西:听力班里王陆老师强调过的“学习的方法”,包括seminar, tutorial, lecture, etc. 还有作文班上学到的分论点的开头词,first of all, also, more importantly, 单单是这几个词就用了大概30秒的时间。
肢体语言在做列举的时候很有用,不过切记切记,不要把食指单独伸出来比“1”,很难看,如果是MM的纤纤玉指也就罢了,要是指甲没剪里面还有黑泥的话,印象分一定是会被减的。正确的做法是,先伸大拇指做“1”,然后,伸出食指呈“八”状做“2”,再伸出中指成“3”,这是西方人很习惯的方式,可以迅速拉近你和考官的心理距离,让他对你产生下意识的认同感。
个性化信息放在solo部分里面会是很好用的东西,尤其是你能够和第一部分产生呼应的话,这时候加上一句“As I mentioned in the previous part”会很好。
part 3 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个大坑,“小孩在学校里和在家里学到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我的回答是孩子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知识,而在家里更多学习同亲戚和朋友的关系与互动。也就是说,在学校更多倾向自然科学,在家里更多倾向社会技能。
第二个问题是:“小孩在学校里是否能学到社会技能”?这个显然是根据第一题的延伸。答案当然是:可以,和同学的交往就是,不过学校的老师在这方面并不重视,因为有考试的压力。
第三个问题转入计算机相关:学习计算机应该是自学好还是找人教好? 我的回答是倾向自学。
第四个问题当然就是为什么选择自学?回答是因为在中国,我们这一代人是最早接触计算机的。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专业的计算机的老师,所以找人教的效果很有限,而且计算机应用属于应用科学,最后始终是要自己操作的。
第五个问题现在开来完全是为了挖坑准备的,“如果是让年纪大的人来学,是自学还是找人教”?这个就说可以找人教,因为年纪大的通常都有工作,没什么可以用来摸索的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十足十的大坑:“你觉得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比老年人快?”。正确的答案估计要学生物的专业人士才能给出来。所以,首先是用上面的提到的那个长句,明告诉他我要猜。我是知道physiological这个词的,不知道这个的话,biological总该知道吧。我的答案大致应该是这样的:“The reason is sort of physiological. I cannot give you much detail since it is not my major. However I do think it is some issues cocer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brain functions.” 这些还没什么,我个人认为,帮我拿分的是下面我举的例子:“As I heard, a language learned before 7 years old would be put in the area for native language, while one learned after 7 would be put in the area for foreign languages.” 最后这个例子,也许不是很严谨,但是对于考官来说一定是新鲜的。所以他最后的结束语是“It is interesting. I haven't heard that before.”然后结束考试。
我觉得呢,口语考试要尽量拉近你与考官的心理距离,让他放松,觉得你是来和他聊天,而不是来要什么分数的;恰到好处的拖延时间,别太频繁;注意语气语速的变化,尽量影响考官的意识流。《孙子》《谋攻第三》曰:“攻心为上”,不是白说的。最关键的是,内容一定要新鲜,有个人特色。以上那些只能让你保住印象分,不至于被黑而已。
最后的总结,在职复习,第一追求的是效率,如果说听力花一周时间能上1.5,阅读花一周时间能上1,显然是放到听力上(有单科要求的除外);考场上守规矩准没错。而主观题的答案,一定要个性化。最好的答案就是:你和考官说的,全部都是你的真实情况和经历。
阅读40分钟搞定,从小看书快,这是天赋,没办法。
作文,唉,给Pat老师丢人了。事后分析应该是小作文没写好,大作文的模板我可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
主要是小作文看线图比较多,块图相对较少。而且主体段分段方面,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考场上已经没时间改了,要知道写不完的分数实在是…跟严重的还是心理打击…我在把两个task都写完时看到旁边的那位刚开始写task1, 那个时候还有不到5分钟,你让莎士比亚来了也写不完150字啊……退场时那表情简直惨不忍睹;她前面的那个,交卷时看到,最后一面完全是空白 (task 2如果想写够字数,最后一面怎么也要写一半才行)。肯定是选材的时间和整理结构上浪费的时间,所以说有个模板还是重要的。
part 1 我想没什么可说的。
part 2 的solo, 最关键的一点不能硬背。肢体语言可以考虑利用。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肢体语言是下意识的,人与人的交流很大程度上都通过肢体语言完成。借助肢体语言你可以很轻易的去影响考官,让他进入你的“领域”(手冢:油断せずに行こう!…… )。重点词,就是卡片上几个问题的答案,务必重重的,慢慢的读,一方面强调你独白的重点,另一方面突然的语气和语速变化可以让考官本能的提高注意力,从而加分并且打扰考官给你挑错的思路;特别要注意,内容尽量不要太俗,最好有一点个人特色;用词不要太华丽,语法不能很复杂,1分多钟的时间里,最多两个有从句的长句足够了。因为如果让考官觉得你是提前背的或者是和前面的人说过的内容雷同,分数就可想而知了。
part 3 的interaction,我要说的是,小心考官挖的坑。我在考场当场发现的,就有两个问题是坑。那是考官等着你跳的,想看你长考,扣你的分。坑的书面答案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通常没那么巧让你赶上本专业的问题,再说你就是说出来一堆复杂的专业名词,考官也不明白。所以技巧这个时候是要用的:先给一句废话,可以说“我不是很清楚那些具体的答案,因为这不是我的专业方向,如果你不介意我猜一下的话……”,有了这些时间和铺垫,再没有线索,那就没辙了,因为这个时候你即使说错了都没事。
具体的口语题过程基本上是以下这样的:
part 1 问名字;英文名(How may I call you?);没有问名字来历;学习还是工作,我答工作;工作的duty; 工作忙不忙;是否需要加班;有没有不得不带回家的工作……大致就这些。反正别只回答“是或不是”就行了,多少说两句。
part 2的卡片是 “你现在不会的而你想学的东西”,三个问题是:这是什么事件,学习的方法,还有什么人可以教你。这个题目我觉得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可以很轻易的个人化。我是结合我在part 1里面说到的我的工作来回答,陈述一项专业技能就好。而且这个部分里面实际上还用到了在听力班和作文班上学到的东西:听力班里王陆老师强调过的“学习的方法”,包括seminar, tutorial, lecture, etc. 还有作文班上学到的分论点的开头词,first of all, also, more importantly, 单单是这几个词就用了大概30秒的时间。
肢体语言在做列举的时候很有用,不过切记切记,不要把食指单独伸出来比“1”,很难看,如果是MM的纤纤玉指也就罢了,要是指甲没剪里面还有黑泥的话,印象分一定是会被减的。正确的做法是,先伸大拇指做“1”,然后,伸出食指呈“八”状做“2”,再伸出中指成“3”,这是西方人很习惯的方式,可以迅速拉近你和考官的心理距离,让他对你产生下意识的认同感。
个性化信息放在solo部分里面会是很好用的东西,尤其是你能够和第一部分产生呼应的话,这时候加上一句“As I mentioned in the previous part”会很好。
part 3 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个大坑,“小孩在学校里和在家里学到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我的回答是孩子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知识,而在家里更多学习同亲戚和朋友的关系与互动。也就是说,在学校更多倾向自然科学,在家里更多倾向社会技能。
第二个问题是:“小孩在学校里是否能学到社会技能”?这个显然是根据第一题的延伸。答案当然是:可以,和同学的交往就是,不过学校的老师在这方面并不重视,因为有考试的压力。
第三个问题转入计算机相关:学习计算机应该是自学好还是找人教好? 我的回答是倾向自学。
第四个问题当然就是为什么选择自学?回答是因为在中国,我们这一代人是最早接触计算机的。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专业的计算机的老师,所以找人教的效果很有限,而且计算机应用属于应用科学,最后始终是要自己操作的。
第五个问题现在开来完全是为了挖坑准备的,“如果是让年纪大的人来学,是自学还是找人教”?这个就说可以找人教,因为年纪大的通常都有工作,没什么可以用来摸索的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十足十的大坑:“你觉得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比老年人快?”。正确的答案估计要学生物的专业人士才能给出来。所以,首先是用上面的提到的那个长句,明告诉他我要猜。我是知道physiological这个词的,不知道这个的话,biological总该知道吧。我的答案大致应该是这样的:“The reason is sort of physiological. I cannot give you much detail since it is not my major. However I do think it is some issues cocer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brain functions.” 这些还没什么,我个人认为,帮我拿分的是下面我举的例子:“As I heard, a language learned before 7 years old would be put in the area for native language, while one learned after 7 would be put in the area for foreign languages.” 最后这个例子,也许不是很严谨,但是对于考官来说一定是新鲜的。所以他最后的结束语是“It is interesting. I haven't heard that before.”然后结束考试。
我觉得呢,口语考试要尽量拉近你与考官的心理距离,让他放松,觉得你是来和他聊天,而不是来要什么分数的;恰到好处的拖延时间,别太频繁;注意语气语速的变化,尽量影响考官的意识流。《孙子》《谋攻第三》曰:“攻心为上”,不是白说的。最关键的是,内容一定要新鲜,有个人特色。以上那些只能让你保住印象分,不至于被黑而已。
最后的总结,在职复习,第一追求的是效率,如果说听力花一周时间能上1.5,阅读花一周时间能上1,显然是放到听力上(有单科要求的除外);考场上守规矩准没错。而主观题的答案,一定要个性化。最好的答案就是:你和考官说的,全部都是你的真实情况和经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