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英语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雅思考试 > 雅思口语

正文

雅思口语中较难话题如何巧妙应对

2014-11-12来源:互联网

  一、“硬碰硬”,真金不怕火炼

  对于备考时间较长(半年或以上)的考生,建议大家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彻彻底底将口语基础打牢。切记,口语和写作都是真正揭晓实力的两门,绝不能依仗技巧取胜。有经验的考官不会完全照读考题,而是会为你“量身定做”(Tailor-made)顺势出题,所以如果完全是所谓的技巧搭起来的空中楼阁的话,注定会不攻自破。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这段较长的备考期,多开口,勤练习,进行实战模拟,让自己的口语有质的提高。

  二、由难到易,化繁为简

  一定的实力基础固然必不可少,但雅思口语成绩的提高也不是完全没有捷径可走。聪明的考生能做到扬长避短,迎合评分要求回答,在短短的十来分钟内包装自己的语言,有更好的发挥。下面将介绍三种化繁为简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招:减少描述,增加议论

  纵览各类卡片题,发现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即Describe, 如Describe a teacher who has greatlyinfluenced you(人物题),Describe an object you use everyday(物品题),Describe a shop youoften go to(地点题),Describe a familyevent(事件题)。很多考生会集中精力去思考如何Describe,所以在人物题中会试着用很多语言去描述外貌特征,如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粉粉的脸颊,厚厚的嘴唇。且不论该考生是否都能将这些中文描述对应的恰当英文找到,除非是口语基础相当不错的考生,不然挑这些内容去讲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人物题还算是比较容易描述的了,那碰到物品题描述一个家用电器怎么办,如何去Describe?以awashing machine为例,我们能想到的内容可能是颜色,Its color is white. 大小,It’s one meter high.别的似乎没什么可讲的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增加议论或评价。对于颜色,可以添加的内容是The reason why I chose this color isthat it matches well with my bathroom and besides, white has always been myfavorite color. It’s clean. You know. 而对于大小,也可评价一番It is actually the smallestsize at that time. I put it in the corner, and it takes only a little space.

  由此可见,评价性的语言通常比描述更为具体,可以看做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或者是例证拓展。这种对于每一点信息都要给出议论的习惯一定要养成,可以使我们的说话内容顿时翻倍。

  第二招:变抽象为具体

  很多考生觉得雅思口语话题难,就是因为没话说,特别是看似较为抽象的话题,如Describe asuccess。总觉得success肯定是较为光鲜的事迹,对照自己似乎找不到素材。其实如果把success具体化,看作是successfully didsth,构思就会容易许多。可以讲成功地网上交友、购物,与网络话题结合,可以讲成功地交到一个知心益友,与朋友话题相结合。又如part 3中的一些抽象问题,如Howhas technology changed people’s life?如果单单从较高层面总的去概括科技如何改变生活会觉得语言内容上频频受限,而换个角度,如果把change具体化,举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起来就顺口多了。Well,technology did change our life a lot. Take my family as an example, ten yearsago, we used electric fan in hot summer but now the air-conditioning brings usmore comfort.

  第三招:扭转乾坤,话题巧转移

  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内,讲自己有准备的话题内容肯定比临场发挥好,至少在语言质量上能略胜一筹。再次强调,口语考试重形式而非内容,只要能巧妙自然地将拿到的话题转到自己觉得熟悉的内容上来,必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A piece of goodlaw,这个难倒了众多考生的杀手题触及到我们较为不熟悉的领域——法律。而转身一想,法律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建议考生可以将其转移为环境问题,所以可以去讲“限塑令(Thenew standard of plastic bags)的制定和执行;亦可转换成工作问题,讲“劳工法”(The Labor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