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如何褒义的翻译
体坛周报连线姚明谈世界杯,姚明语出惊人:“我从小就不看足球,也从来不看世界杯,都不知道这届有哪些队,我就知道巴西。这次有巴西吗?”如果真是如此,我比姚明对足球世界杯的了解还多些,但是很可能姚明不过是在做“韬光养晦”状而已。
熟悉中国外交的人都知道“韬光养晦”这个提法,本是邓小平在80年代末提出的,至今仍然是中国外交的战略指导思想。邓小平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主要是对中国国内的新一代领导人的嘱咐,并没有打算和外国人解释。虽然如此,“韬光养晦”的提法从来也不属于国家秘密,所以打一开始外国人就以各自的方式加以解读。
今年夏季号的《公共外交季刊》(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创办,旨在关注并分析国内外公共外交走势和动态,就公共外交问题开展多方位、多角度的讨论,对中国开展公共外交起到正确引导和规范作用,同时也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刊登了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韬光养晦’的中西误读”。
熊光楷将军在文章中说,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不少西方人士在解读“韬光养晦”一词时,或多或少存在着翻译不准确,甚至曲解的现象。这些错误的译法和解读又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以此来攻击抹黑中国、鼓吹“中国威胁论”。例如,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首次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就专门引用并特别强调了邓小平同志过去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战略方针,其中“韬光养晦”所用英文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后,美国政府在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等六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采用了同样的英文表述。另外,国外还有一些英文书籍或文章将“韬光养晦”译为“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意即“隐藏能力、假装弱小”;“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意即“隐藏真实目的”;“hide one's ambitions and disguise its claws”,意即“隐藏野心、收起爪子”。以上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的潜台词无外乎:“韬光养晦”是中国在特定的内外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在 “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这种解读显然是把中国人看作是恶意的,只不过是在羽毛未丰之时暂时忍气吞声而已。
那么西方人为什么会这样解读“韬光养晦”这个词呢?其实,这是从中国人自己的翻译那里抄袭来的。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辞典》,就将“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这与美国《中国军力报告》中的译法几乎一样。外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英对照《生活中的中国智慧》一书,将“韬光养晦”解释为“一种为人的策略”,“在时机尚未成熟时,最好先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合适的机会”。其对应的英文表述是“to conceal one's fame and ability”;“temporary retirement to bide one's time before going on the offensive”。这些译法都为西方人“误读”提供了依据。
所以说,“韬光养晦”被外国人误读,主要还是我们自己就不很清楚。好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第6版《辞海》中,首次增加了“韬光养晦”的辞条,善意地将其解释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与此相关的释义还包括:“韬”指“弓袋”,并有 “掩藏”之意;“韬光”指“敛藏光彩”,比喻“掩藏声名才华”;“韬晦”指“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可见“韬光养晦”的核心含意就是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有鉴于此,熊光楷将军建议根据《辞海》的释义,再对“韬光养晦”进行准确翻译,将大大减少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与隔阂。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翻译善意版本的“韬光养晦”呢?熊光楷将军没有给出自己的建议,但是他引用了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2008年写了一本题为《后美国的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的书中的译法。扎卡里亚在论述中国对外战略方针时也引用了“韬光养晦”,他使用的英文译法是“hiding its light”。这一译法源自《圣经》中的一段话:“Neither do men light a candle, and put it under a bushel, but on a candlestick;and it giveth light unto all that are in the house.”(注:giveth为古体英语,与give语义相同)中文可译为“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后人将上述典故引申为谚语“hide one's light under a bushel”,意指不露锋芒。
不过,熊光楷将军认为用“hiding its light”来翻译“韬光养晦”仍有一些不确切。说到底,“韬光养晦”的内涵就是不出头,那么是不是可以就低调地干脆翻译为 “keep a low profile”呢?即便这样无惊无险的翻译,也许外国人还是要追问:您是暂时地keeping a low profile还是永久地always keep a low profile呢?还有,您明明是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什么一定要keep low profile呢?可见,问题不在于“韬光养晦”本身的翻译,而在于我们好好的为什么一定要韬光养晦。据我自己在一些国际场合的体会,我们中国官员在国外韬光养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英语口语不太好,加之授权有限,说也说不清楚,干脆就一声不吭,貌似韬光养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