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阅读主观题的常见错误
第一、马虎粗心导致丢三落四或添油加醋
例1:“据说,PMI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的甲基叔丁乙醚。”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此题有两问,第一问应先回答“不能删去”,第二问再回答不能删去的原因,原因分三步来回答:一是先解释“据说”在句中的含义,即“‘据说’是引用别人的话,不一定是真实的”;第二点再说明删去该词后对原句的理解有何影响,即“去掉后,此观点就成了客观事实,与原意不相符”;第三步还要说明用该词后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即“用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
第二、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粗心的考生在答题时,有的根本就没回答第一问,直接从第二问作答;有的在回答第二问时,要点不全面,丢三落四,因而失分。
像此类失误还很多,如“文中有这样的话‘生活就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为自己储蓄幸福’。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学生在作答时只谈感悟,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例2:结合你所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考生在答该题上的失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没有结合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或是结合了作品,但作品中并没有体现“不慕荣利”的看法(如《桃花源记》);二是回答的并非考生本人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而是五柳先生自己“不慕荣利”的思想和表现。
例3:假如董生处在当今社会,你对董生又有何建议?(《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有的考生这样回答:我建议董生为朝廷效力,用自己的知识才干造福于黎民百姓。这个考生在审题时,就没有看清假设的前提——“处在当今社会”。
第三、不善概括,抓不住重点
例4:本文(《五柳先生传》)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第四、文体不清,用语不当
记叙文语段《轻点关门》讲述了一对夫妇为了老人的身体健康,请求邻居们出入时轻点关防盗门,最后向邻居行重礼致谢的故事,揭示了邻里之间互相体谅、真诚相处的人性美。有的考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提出“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公民道德规范教育”,显然,这不是原文作者所提倡的,也不是出题者的意图所在。原文作者提倡的是:要以“礼”服人,以德感人,从自身做起,与人友善,待人真诚,共育人性的美丽之花。
中考阅读中一般都要涉及到三大文章体裁,有些同学混淆了不同文体的特点。
例5:第3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说明文《北京的园林》)
有的考生在第一个空格内填上“举例论证”(正确的答案是“举例子”),第二条横线上填的是“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正确的答案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的特点”)。显然,这个考生把三种文体的特点杂糅在一起,张冠李戴了。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题,在不同文体中回答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用词的恰当,但体现的是记叙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议论文语言的逻辑严密性。
第五、找不准答题的立足点
例6:文中第2段李先生“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请你根据上下文揣摩李先生此时的心理活动。
仔细推敲题目的要求可看出,题意是要求答题者以自己的身份去推测李先生的心理活动,所以作答的时候只能用第三人称“他”或“李先生”,不能用第一人称“我”、“我们”。如果要用第一人称的话也只能用“我认为李先生他心里想……”的形式。此类题的失误关键是没有找准答题的切入点,没有选好角度。
第六、不注意具体题型的行文模式
主观性问答题中,行文语言要通顺、简明、准确、得体。有些问答题应顺应问句顺水推舟而答。如:“假如董生处在当今社会,你对董生又有何建议?”应用“我建议董生……”的模式作答;“你认为怎样做才能让我们周围开满人性的美丽之花?”应用“我认为……”的形式入题作答。
第七、信马由缰,随心所欲
并非所有的主观性试题都可以由考生随心所欲地发挥。做阅读题时,应注意千万不能脱离阅读语段,不能与文段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揭示的中心、提倡的看法、做法相悖。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