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文化与中国机构的英文名称
2007-07-19来源:
在前面一个帖子中,我提到“北京进出口商品检疫局”这个机构,有位朋友翻译成Beijing Import & Export Commodities Quarantine Bureau,而我翻译成Beijing Quarantine。刚才我收到网友Winnie Han的邮件,她认为我的译文太简单,还是前者比较准确。当然,从译文准确性的角度看,确实前者比较好,对此我没有疑义,但是,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中国的“官本位文化”对中国机构英文名称的影响,许多朋友可能从未想到过,所以我想写一个帖子,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所谓“官本位文化”,简单地讲,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一切以“官”为本,而不是一切以“民”为本。社会上的一些庸俗现象,比如听说张三是科长,我就不爱搭理,听说李四是处长,我就套近乎,听说王五是局长,我就拼命巴结,这些现象本质上都是“官本位文化”的表现。“官本位文化”反映在中国机构的英文名称上,就是所有机构都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级别(局级、处级、科级等),在英文中准确表达出来,以便让外国人知道自己的权力大小。 但是另一方面,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很大。比如department这个单词,可以表示各种机构,但级别却很含糊,可以是“局”,也可以是“处”,甚至还可以是“科”,因此department chief这个称呼就比较麻烦,局长、处长、科长都能用它来表示,外国人看到它,很难区分出谁的官大,谁的官小。为此,中国的英语学者专门为局、处、科等级别,指定了专门的词汇,比如:局必须用bureau、处必须用division、科必须用section,等等。 但是这些中国学者忘记了最最关键的一点:这些机构的英文名称,并不是给中国人看的,而是给外国人看的,而外国人根本没有“官本位文化”,在外国人的潜意识中,bureau、division、section这些单词,只是用来表示一个机构的,并不是用来表示这个机构的级别的。比如在国外,许多称做某某bureau(局)的机构,实际上只有一、两个人,与我们国家的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bureau(局),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我一向主张,在翻译中国机构的英文名称时,尽可能采用西方模式,而不采用中国模式。西方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看到机构的名称,可以马上了解机构的职能,而忽略机构的级别,因此外国人看到Beijing Quarantine,可以马上了解这个机构是搞检疫的,至于这个机构是局级、是处级、还是科级,外国人根本不关心。目前在中国,有些机构的英文名称已经采用了西方模式,但从总体上,数量还是很少。 作者:张宏(info@italia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