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华大学科学馆竟然写错字?
网友提问:
曲刚老师你好,不久前,北京的头号报纸《京华时报》登出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清华大学科学馆英文拼写出错》,这篇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网上搜索“清华大学科学馆英文拼写出错”,可搜到几十万条信息。这篇报道说清华大学科学馆的门牌上英文名称“SCIENCE BUILDING”被写成“SCIENCE BVILDING”,此事被一名游客张先生发现,打电话给报社,他大惑不解,认为堂堂的清华大学,一个以严谨著称的大学,又是科学馆,怎么会在英文名字的拼写上出错误,他认为平时经常会有不少初中生和高中生前来游览参观科学馆,这对他们也是种误导。可有记者访问了清华大学的师生们,师生们的意见也分成两派,一种说那个错别字应该改过来,二说那个楼是个古建筑,即使出了错字也不能改,要保护文物。
请问曲刚老师,清华大学科学馆的英文门牌真的写错了吗?既然错了为什么不改?如果没错又是怎么回事?
曲刚回答:
这位网友你好,清华大学科学馆是一个古建筑,也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那个建筑1917年建成,到现在已经快有100年历史了。请想想一百年来会有多少来自全世界的一流文化学者曾驻足在这个建筑前,会看到那个“bvilding”,他们当中肯定不乏有位高权重的人,可为什么他们当中没有人站出来,纠正这个几乎是写在全中国人民脸上的一个大错别字呢?
因为,那个字没错,它只是一种早期英语写法,你就当它是英文里的繁体字吧。清华大学宣传部也向媒体给出了官方回答,说那个字没写错,仅是仿古写法,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下面我就讲讲这个仿古字的由来。
今天的人们质疑“bvilding”是个错别字,只能反应出当今中国英语教学的大问题,那就是完全浮在了表面的死记硬背上,而没有一丁点历史文化的交代,这样学出来的英语不仅是呆板生硬的,而且没法承前启后(即看到一丁点偏古文字就会发楞不认识)。其实语言文字是历史的产物,离开了历史去背枯燥而陌生文字符号,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比如说26个字母吧,人们会脱口而出地说出那是“英文”的26个字母,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最正确名称是26个“拉丁字母”,它们是古代一个叫“拉丁”的民族最先使用的,因此叫“拉丁”字母。它们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定型于两千多年前,它们定型后的一千年以后,地球上才有了英国,因此26个字母比英国历史早一千年。今天的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文字,其实都没有自己的字母,它们都是在借用“拉丁字母”来造字。
拉丁字母最强大的时期,也就是拉丁语最强大的时期,那个时候讲拉丁语的人是罗马人,因此拉丁字母,也被叫做“罗马字母”。
为什么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不自己去造字母,而要到拉丁语里去借字母呢?这倒不能怪他们故意去占便宜,而要怪讲拉丁语的古罗马人太霸道,他们在古代长期占领着整个欧洲,逼迫整个欧洲讲拉丁语,把拉丁语和拉丁字母硬是塞进了当时还是他们的一个个省的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那么这些国家纷纷独立后,为什么不发明自己的字母而仍使用拉丁字母呢,那是因为拉丁文字当时已太丰富了,特别是包含了众多的文化词汇,自己再发明一串字母,就等于放弃了集欧洲各民族智慧于大成的拉丁文字库,因此大家反而将入侵者的字母保留使用了下来。
而古老的拉丁字母,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从比它还要早一千年的古希腊字母“抄袭”而来的,不过这个抄袭进行了改头换面,伪装得很好,把α抄成a,把β抄成b,把δ抄成d,把λ抄成l,把ρ抄成r…… 就成了今天的26个字母。因此26个字母的历史,源自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26个字母一开始也不是26个,而是从近百个图形符号一点一点简化成为几十个,并且相互之间还有改写和合并,比如字母C是由S截掉下半截而来(因此按照曲刚英语说文解字,字母C与S都有“分离”之意),字母G是由C加上一个横杠而来(因此按照曲刚英语说文解字,字母G与C也都有“分离”之意),字母q是字母c加上一竖而来(但此时q已不是“分离”之意,而是多个分离的东西连成一条线,因此q有“序列、队列”之意)……
那么字母U呢,古希腊时期本没有字母U,而有一个字母V,这个字母既是辅音又是元音,叫元辅共用字母。到了拉丁语时期,罗马人在抄袭这个字母的时候把它进行了分化,把当辅音用的V还写做V,而把当元音用的V就写成了U,V和U,看上去基本还是一样的。到了16世纪,U这个字母的使用出现了返古趋势,人们用它来当作辅音字母又造出了许多字,如今天question,language里的字母u就仍是辅音字母。可这种使用方法显然会造成U与V的混乱,因此古罗马人就把两个U连接起来又发明了一个字母W,把它叫做“两个U”(即double u),来替换做辅音用时的U…… 就这样,拉丁字母一点一点地凑成了今天的26个。
因此,U、V、W三个字母,原来是同宗同源的,它们当中最古老的字母,就是三千年前古希腊时期就有的字母V。
就像清朝末年的很多秀才都愿意“拽”一下古文来炫耀学问一样,那个时期的西方人也很容易动不动就“拽”一下,既然那个时候的孔乙已吃个茴香豆都要拽一拽“茴字有四种写法”,同时期外国人建的清华大学的科学馆(查资料其建于1917年)又何尝不可以拽一拽他们引为自豪的古希腊文化呢?因此在科学文化极为落后的旧中国北京建一个“科学馆”,其英文名字本应是“SCIENCE BUILDING”,就被拽成了“SCIENCE BVILDING”。
明白了吧,原来是那个时候的外国孔乙已,在向中国人说,“building”有两种写法。
不管building有几种写法,清华大学科学馆上的那个写法肯定不是错的。报纸上的那个姓张的游客面对这个“错别字”紧抓不放,不能怪张先生本人,而要怪我们的英语课太缺乏英语知识的介绍,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