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奥斯卡奖揭晓在即 最佳影片难分伯仲
正如奥斯卡奖主办单位希望的那样,“二十”部入围最佳影片奖的每一部都能有所收获。(这个数字包括入围影片名单中的十部已上映影片,加上这十部影片在数月的宣传造势、出版商公布的排名和难以避免的强烈反响之后,制造出来的声势。)至少有四部影片──《弱点》(The Blind Side)、《第九区》(District 9)、《珍爱》(Precious)和《严肃的男人》(A Serious Man)--都是扩大提名范围的受益者,而所有影片都是优先投票机制的潜在牺牲品,因为这种机制可能会产生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获奖者,而这又再一次印证了曾两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威廉.戈德曼(William Goldman)的名言──事情的结果谁都说不准。不过,对我来说,今年的奥斯卡最终将成为两部风格迥异的影片之间的较量──《阿凡达》和《拆弹部队》。一部是创新性的大制作,另一部是小成本独立制作影片。(当然,两部影片的导演曾是夫妻,这又平添了一份乐趣。)不过,两部影片都以所属流派中的经典语言向现代观众进行了诠释。
《阿凡达》的风格是让人惊艳不已、群心激荡的奇观,导演是电影世界中前辈大师的直接传人,包括格里菲思(D.W. Griffith)和德米尔(Cecil B. DeMille)(还有基顿(Buster Keaton)和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这样异类技术奇才)。看到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在沉寂了十余年、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之后的回归,让人惊讶。深入的挖掘带来了《阿凡达》中好像没有水包围的海底景观。深刻的思考则产生了华丽壮观、饱含信息的视觉效果,开启了影院放映的革命以及可以说是出自商业奇才之手的戏剧手段。
卡梅隆把影片男主人公杰克(Jake)设定成下肢瘫痪之人,这样就为年轻观众在情感层面上迅速融入到影片情节中提供了一扇大门。
《拆弹部队》的故事情节从始至终都扣人心弦,这是另外一种经典动作悬疑片的典范。在这部影片中,与观众之间的纽带取决于──至少是在影片开始的时候──炸弹是否会爆炸这一最重要的问题。
不过,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的绝技远不只是一种电影流派的展示,而是对人物复杂性格的深入探讨,对英雄主义本质的思考,对伊拉克战争的反思,这种反思既不反战,而不亲战,而是冷静、成熟、一针见血。影片是一流电影技术的范本──一丝不苟的导演、简洁精炼的剧本、完美无瑕的表演、熟练精湛的剪辑和摄影。(影片中有那么多生动逼真的时刻,我记得有一幕是杰里米.伦纳(Jeremy Renner)扮演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站在致命章鱼炸弹的触角之间,七枚钢管炸弹用导线连在一起。)正因为如此,有那么多的影评人士和电影专业人士都看好该片,奥斯卡评委们给了两部影片不相上下的提名──《阿凡达》有九项,《拆弹部队》也有九项。
从宣布提名的那一天开始,《拆弹部队》就有意地被定义成小成本影片,来对抗《阿凡达》奢华宏大、娱乐元素数不胜数的大制作。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观,不过在两部影片显而易见的不同之下,却隐藏着本质上的相似性。
尽管《拆弹部队》有着引以为荣的独立制片根基,却是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一种让人激动的回归,那个时候制片公司可以对微薄有限的成就热切追逐,偶尔也能实现。尽管《阿凡达》有着天价的制作成本、和制片公司的联系,导演却是按照自己的原则来拍摄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阿凡达》是一部独立制作影片。雄心是两部影片的共同特点。卡梅隆直言不讳地(这是他一贯的风格)承诺要转变影院观影的体验,不过以往如果没有兑现则会受到指责;结果是《阿凡达》既叫座又叫好,实现了诺言。毕格罗的雄心丝毫不弱,不过她的意图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前往中东,拍摄了一部出色的故事片,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进行了发行,然后凭藉着影片本身获得了应得的赞誉。(卡梅隆支持她获最佳导演奖,这并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分享形式,而是一种出色品位的表现。)
那么,在周日晚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这两部影片哪部会胜出?不幸的是──或者幸运的是,如果你坚持看好其他入围影片──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如同《第九区》中盘旋的宇宙飞船一样,优先投票也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弱点》胜出的话,你要先切哪只手腕?)更不用说出于团队作战的考虑了,这也可能会影响奥斯卡的投票。
那么,我喜欢的两部影片中哪一部是我最看好的?我的答案非常清楚:《拆弹部队》应该胜出,不过《阿凡达》将最终获胜。从一种新的角度看,我有两种想法,而不想解决内心的纠结。在最理想的世界中,《拆弹部队》应该胜出,因为它激动人心、引人入胜、是大屏幕上无可挑剔的讲故事的典范。同样是在这个世界中,《阿凡达》应该胜出,因为它是骑士──骑着六腿马的骑士──前来拯救电影传媒,这个领域迫切需要卡梅隆宏伟大片带来的振奋人心。不过在现实世界中呢?谁都说不准,而希望会无休止地萌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