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
2008-01-14来源:
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对吉尔口译训练模式与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的比较,提出了口译训练应以技巧/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论点。介绍了在连续传译与同声传译训练中应主要介绍的技巧。提出了以实践为主的口译训练方法。对大学口译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口译训练 模式 内容 方法 连续传译 同声传译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models for interpreter training: Daniel Gile’s Model and Xiamen University Model.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odel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interpreters should be trained with skills rather than themes. The author then introduces the major consecutive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kills which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the trainee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interpreting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syllabus designing for interpreter training.
Key Words: interpreting model, methodology,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0.《中国翻译》于1998年第五期刊载了拙文《口译教学刍议》,之后收到不少热爱口译事业的同行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的来信、来电,咨询、探讨口译技巧的掌握及口译的训练问题。笔者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有了不少的焦虑,这就是近年来写口译的文章实在太少,研究口译的学者实在太少。笔者查过《中国翻译》近三年的期刊,97年刊载口译的文章是5篇,98年只有2篇,99年有4篇。对于口译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笔译,也远远不能满足口译实践水平提高的需要。从笔者与读者的交流中发现,对于口译的基础研究即口译的技能习得颇受广大的一线口译工作者及初涉口译领域的大学生、研究生的欢迎。因此,笔者呼吁经验丰富的口译工作者,把自己的积累贡献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提高我国口译的总体水平,为我国的对外交流出一份力。
1. 口译的两种模式
1.1 吉尔模式
著名的口译研究学者,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语言学院高等翻译学院教授及吉尔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书中针对口译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同声传译的口译模式”与“连续传译的口译模式”:(Gile,D 1995: 179)
(1) SI=L + M + P + C
即: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effort)
+ 言语传达(Speech Production)
(2) Phase I: CI = L + N + M + C
Phase II: CI = Rem + Read + P
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
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笔记 (Note-taking)
+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 协调(Coordination)
连续传译(第二阶段)=
记忆(Rembering)
+ 读笔记 (Note-reading)
+ 传达 (Production)
在上述模式中,吉尔阐述的实际上是同声传译与连续传译的口译过程。吉尔强调在口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并专门提出了口译的理解模式: (Gile,D 1995:80)
C=KL + ELK + A
即:理解(Comprehension)=
语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 言外知识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 分析(Analysis)
1.2 厦门大学模式
厦门大学模式是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及英国西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的Jack Lonergan教授带领的“中英英语项目合作小组”根据吉尔的模式进一步提出的适合口译训练的模式:(林郁如 1999:xxiv)
A(D+CC)
C(SL+K)
R(TL+K)
S+P
I
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
上述模式中,I=Interpreting (口译结果)。A(D+CC) 即:对语篇(discourse) 与跨文化交际成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分析;C(SL+K)(Comprehension in source language + knowledge)即:对原语及原语言外知识的理解;S + P(Skills+Professional Standard)是口译过程中,口译人员遵守的职业准则与应用的口译技巧;R(TL + K)(Reconstruction in target language + knowledge)是口译者在对原语的语言与知识进行理解、对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做了分析之后,应用口译技巧对原语的信息在目的语中进行重组,进而完成整项口译工作。
1.3 两种模式之比较
对比吉尔模式与厦门大学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就是两者都强调语言知识与言外知识及其对两者的分析是口译理解的重要内容;两个模式都强调理解是口译的第一步。吉尔的模式来自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模式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具体、直观,对于从事口译实践的人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口译过程阐述的比较清晰、明了,对口译技巧提的较为具体(如:口译笔记、短期记忆等)。而厦门大学模式则较为宏观,厦门大学模式以技巧与职业准则为训练核心,强调口译过程中对语言及言外知识的理解、语篇与跨文化交际因素的分析及语言信息及知识的重组。强调技巧的重要性,给口译培训者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即口译训练应以技巧(技能)训练为主。上述两种模式对口译工作人员及口译训练者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对口译训练的内容、方法及口译课的课程设置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 口译的训练内容
根据上述两种模式,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技巧)训练为主。国内目前的口译训练方式大多以题材训练为主,即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的教学中,介绍专题口译为主,突出专题术语的翻译。口译练习也是从单句,到段落再到篇章的翻译。也有少数学校是以口译技能的训练为主的(如广外、厦门大学等),即在训练中不强调翻译内容的题材,循序渐进介绍口译活动中可以切实应用的技能(技巧)。笔者认为口译的训练还是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实际的口译工作中可以遇到的题材千千万万,但是应用于各种题材的翻译技巧确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地应用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介绍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与题材的口译的技巧与技能。根据口译实践的需求,要循序渐进介绍给学生的口译技能应包括:
(1)连续传译技能(Consecutive Intertpreting Skills)
技能名称
训练目的 训练方法
口译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主要训练译员的短期记忆能力,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讲话内容。 1. 单语复述练习
2. 单语延迟复述练习
3. 译入语复述练习
口译笔记(Note-taking) 口译笔记有别于会议记录,也不是速记。口译笔记是辅助记忆的手段,是在听讲过程中用简单文字或符号记下讲话内容中能刺激记忆的关键词。 本技能的训练应贯穿口译训练的前期过程。帮助译员:(1)建立一套可行的笔记符号;(2)常用词的口译笔记速写
口译笔记阅读(note-reading) 根据笔记的内容组织语言、归纳主题 可设计给出几个核心词,要求学员根据核心词综述出一段内容
连续传译理解原则(principles of CI understanding) 训练学员对原语的理解。翻译过程中注意力的分配(听、记、想) 跟读练习
提取意思练习等
-言语类型分析(analysis of speech-type) 熟悉六种主要言语类型的特点 可适当配置书面语篇分析练习
-主题思想识别(identification of main ideas) 训练学员如何在理解过程中抓主题,进而在译入语中根据给主题重新组织语言内容
目的语信息重组(Reconstruction) 强调信息的理解与重组,暂不强调语言形式的完美 可从单语复述渐渐过渡到译入语的复述、到信息重组
数字传译技巧(interpreting figures) 训练学员对数字的理解与准确翻译 该练习应贯穿在口译训练的整个过程
口译应对策略 (coping tactics) 介绍在口译困境时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如:跳译、略译、鹦鹉学舌等 安排在连续传译训练的后期
译前准备技巧 (preparation) 译前准备工作的两部分:1.长期译前准备;2.临时译前准备. 结合实际的口译活动
演说技巧(public speaking skills) 介绍公众演说技巧,提高学员语言表达能力
跨文化交际技巧(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提高学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口译职业准则(professional standards) 介绍作为职业口译员所应遵循的职业准则
(2)同声传译技能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kills)
技能名称
训练目的 训练方法
分散使用注意力技能(cultivating split attention) 这是同声传译的基本技能,要求学员能听、思、记、译同时进行 第一阶段只进行单语复述练习、单语干扰复述练习等
-影子练习( Shadowing exercises)
训练注意力的分配 录制原速度的各种新闻、演讲等
笔记的使用(Note-taking)
区别同声传译中笔记与连续传译中笔记功能的异同。
理解技能(listening comprehension)
训练学员如何在听的过程中理解并同时用译入语译出理解的内容 原语复述、概述练习
目的语复述练习
重述技能(Reformulation)
训练学员根据给定的语言材料进行重述 提供散乱的语言材料,要求学员据此重新组织出逻辑分明的语言内容
-简单化(simplification)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概括化 (generalization)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略译 (omission)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综述(summarizing)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解释 (explanation)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预测技能(anticipation)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译前准备技巧 (preparation)
训练学员临时性同声传译前的准备工作技能:(1)专业的准备;(2)术语的准备;(3)精神准备 结合实际口译工作介绍
视译技巧 (on-sight interpreting)
介绍视译技巧:(1)有原文与译文;(2)有原文无译文 使用同声设备进行练习,使学员逐渐熟悉同声传译的工作原理
译误处理对策 (mistakes)
介绍在出现错译情况下,如何利用后面的翻译进行补救的技巧
语音、语调、重音及节奏 (intonation, pronunciation, stress and pauses)
如何把握节奏,紧跟原语发言者
数字翻译技能 (figures/numbers)
介绍数字翻译的技巧,同连续传译
接力口译技巧(relay)
介绍在同声传译工作中如何与其他语种的同事进行合作
团队合作(team work skills)
团队内部的合作技巧
同声传译设备使用
介绍各种同声传译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可安排在第一阶段介绍。
以上所列并非口译(连续传译/同声传译)所应掌握的全部技巧/技能,但笔者认为是开设口译训练课的单位在训练中应包括的主要训练内容。以技巧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并非忽略口译题材的重要性。题材的训练可以作为辅助。如在训练不同的技巧时,刻意选择某一专题的内容进行训练,使学员掌握本题材的术语、专业知识等。
3. 口译训练的方法
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训练方法应以实践为主。最为忌讳的是把口译课上成精读课或笔译讲解课。口译课堂应气氛紧张,有实际口译现场的压力感。因此,教师应多动脑筋,把口译课堂设计得象口译现场。如在做连续传译训练时,可以设计“三角对话翻译”(three-cornered dialogue interpreting)、模拟领导人会见口译、模拟商务会谈等;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可以在训练的后期选择几个主要的题目由学生进行“模拟国际会议”,设计的题目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与WTO”、“教育与经济建设”等。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如有可能可以把真正的会议内容录音(录象),原封不动地搬回课堂让学生来做。如有可能,应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生每年就安排两次机会在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担任现场口译工作,既加强了口译技能的训练,又增张了见识。
4. 口译课课程设置
口译已经成为一门越来越受学生及社会受欢迎的课程。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加大口译课的教学时数,最好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每周4课时。广外翻译系的口译课程设置为:
三年级上、下学期:
1.连续传译技巧 (2课时/周)
2.连续传译(以题材为主) (2课时/周)
四年级上学期:
1.政治外交口译 (2课时/周)
2.同声传译 (2课时/周)
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百科知识,每周安排两个课时的“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Workshop),邀请经济、金融、法律、环保、外事、新闻、税务、医院、艺术等领域的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要求学生对该领域做译前词汇准备,并在每个讲座中安排部分同学做现场口译。既加强了口译技能的掌握,又让学生了解了百科知识。
另外还要考虑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所有课程都要有关联,能为高年级的技能课打好基础。如广外的“交际英语课”中的听力训练、笔记练习等都让学生获得了不少译员应掌握的技能。
当然,由于各校条件不同,学生水平的参差,有的学校可能较难开设同声传译课程。因此,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连续传译的教学组织与改革上。社会对技能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要求学了四年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一门技能,我们认为口译正是其中之一。
5. 结语
口译的训练应该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语言训练、知识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为辅助。口译的课程设置应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原则。口译是一门方兴未艾的艺术。她需要更多的人来呵护。口译研究及口译教学的研究在我国还相当滞后,译界同仁应加强合作,携手共进。
摘要:本文通过对吉尔口译训练模式与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的比较,提出了口译训练应以技巧/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论点。介绍了在连续传译与同声传译训练中应主要介绍的技巧。提出了以实践为主的口译训练方法。对大学口译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口译训练 模式 内容 方法 连续传译 同声传译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models for interpreter training: Daniel Gile’s Model and Xiamen University Model.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odel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interpreters should be trained with skills rather than themes. The author then introduces the major consecutive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kills which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the trainee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interpreting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syllabus designing for interpreter training.
Key Words: interpreting model, methodology,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0.《中国翻译》于1998年第五期刊载了拙文《口译教学刍议》,之后收到不少热爱口译事业的同行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的来信、来电,咨询、探讨口译技巧的掌握及口译的训练问题。笔者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有了不少的焦虑,这就是近年来写口译的文章实在太少,研究口译的学者实在太少。笔者查过《中国翻译》近三年的期刊,97年刊载口译的文章是5篇,98年只有2篇,99年有4篇。对于口译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笔译,也远远不能满足口译实践水平提高的需要。从笔者与读者的交流中发现,对于口译的基础研究即口译的技能习得颇受广大的一线口译工作者及初涉口译领域的大学生、研究生的欢迎。因此,笔者呼吁经验丰富的口译工作者,把自己的积累贡献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提高我国口译的总体水平,为我国的对外交流出一份力。
1. 口译的两种模式
1.1 吉尔模式
著名的口译研究学者,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语言学院高等翻译学院教授及吉尔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书中针对口译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同声传译的口译模式”与“连续传译的口译模式”:(Gile,D 1995: 179)
(1) SI=L + M + P + C
即: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effort)
+ 言语传达(Speech Production)
(2) Phase I: CI = L + N + M + C
Phase II: CI = Rem + Read + P
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
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笔记 (Note-taking)
+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 协调(Coordination)
连续传译(第二阶段)=
记忆(Rembering)
+ 读笔记 (Note-reading)
+ 传达 (Production)
在上述模式中,吉尔阐述的实际上是同声传译与连续传译的口译过程。吉尔强调在口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并专门提出了口译的理解模式: (Gile,D 1995:80)
C=KL + ELK + A
即:理解(Comprehension)=
语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 言外知识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 分析(Analysis)
1.2 厦门大学模式
厦门大学模式是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及英国西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的Jack Lonergan教授带领的“中英英语项目合作小组”根据吉尔的模式进一步提出的适合口译训练的模式:(林郁如 1999:xxiv)
A(D+CC)
C(SL+K)
R(TL+K)
S+P
I
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
上述模式中,I=Interpreting (口译结果)。A(D+CC) 即:对语篇(discourse) 与跨文化交际成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分析;C(SL+K)(Comprehension in source language + knowledge)即:对原语及原语言外知识的理解;S + P(Skills+Professional Standard)是口译过程中,口译人员遵守的职业准则与应用的口译技巧;R(TL + K)(Reconstruction in target language + knowledge)是口译者在对原语的语言与知识进行理解、对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做了分析之后,应用口译技巧对原语的信息在目的语中进行重组,进而完成整项口译工作。
1.3 两种模式之比较
对比吉尔模式与厦门大学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就是两者都强调语言知识与言外知识及其对两者的分析是口译理解的重要内容;两个模式都强调理解是口译的第一步。吉尔的模式来自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模式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具体、直观,对于从事口译实践的人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口译过程阐述的比较清晰、明了,对口译技巧提的较为具体(如:口译笔记、短期记忆等)。而厦门大学模式则较为宏观,厦门大学模式以技巧与职业准则为训练核心,强调口译过程中对语言及言外知识的理解、语篇与跨文化交际因素的分析及语言信息及知识的重组。强调技巧的重要性,给口译培训者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即口译训练应以技巧(技能)训练为主。上述两种模式对口译工作人员及口译训练者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对口译训练的内容、方法及口译课的课程设置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 口译的训练内容
根据上述两种模式,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技巧)训练为主。国内目前的口译训练方式大多以题材训练为主,即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的教学中,介绍专题口译为主,突出专题术语的翻译。口译练习也是从单句,到段落再到篇章的翻译。也有少数学校是以口译技能的训练为主的(如广外、厦门大学等),即在训练中不强调翻译内容的题材,循序渐进介绍口译活动中可以切实应用的技能(技巧)。笔者认为口译的训练还是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实际的口译工作中可以遇到的题材千千万万,但是应用于各种题材的翻译技巧确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地应用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介绍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与题材的口译的技巧与技能。根据口译实践的需求,要循序渐进介绍给学生的口译技能应包括:
(1)连续传译技能(Consecutive Intertpreting Skills)
技能名称
训练目的 训练方法
口译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主要训练译员的短期记忆能力,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讲话内容。 1. 单语复述练习
2. 单语延迟复述练习
3. 译入语复述练习
口译笔记(Note-taking) 口译笔记有别于会议记录,也不是速记。口译笔记是辅助记忆的手段,是在听讲过程中用简单文字或符号记下讲话内容中能刺激记忆的关键词。 本技能的训练应贯穿口译训练的前期过程。帮助译员:(1)建立一套可行的笔记符号;(2)常用词的口译笔记速写
口译笔记阅读(note-reading) 根据笔记的内容组织语言、归纳主题 可设计给出几个核心词,要求学员根据核心词综述出一段内容
连续传译理解原则(principles of CI understanding) 训练学员对原语的理解。翻译过程中注意力的分配(听、记、想) 跟读练习
提取意思练习等
-言语类型分析(analysis of speech-type) 熟悉六种主要言语类型的特点 可适当配置书面语篇分析练习
-主题思想识别(identification of main ideas) 训练学员如何在理解过程中抓主题,进而在译入语中根据给主题重新组织语言内容
目的语信息重组(Reconstruction) 强调信息的理解与重组,暂不强调语言形式的完美 可从单语复述渐渐过渡到译入语的复述、到信息重组
数字传译技巧(interpreting figures) 训练学员对数字的理解与准确翻译 该练习应贯穿在口译训练的整个过程
口译应对策略 (coping tactics) 介绍在口译困境时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如:跳译、略译、鹦鹉学舌等 安排在连续传译训练的后期
译前准备技巧 (preparation) 译前准备工作的两部分:1.长期译前准备;2.临时译前准备. 结合实际的口译活动
演说技巧(public speaking skills) 介绍公众演说技巧,提高学员语言表达能力
跨文化交际技巧(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提高学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口译职业准则(professional standards) 介绍作为职业口译员所应遵循的职业准则
(2)同声传译技能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kills)
技能名称
训练目的 训练方法
分散使用注意力技能(cultivating split attention) 这是同声传译的基本技能,要求学员能听、思、记、译同时进行 第一阶段只进行单语复述练习、单语干扰复述练习等
-影子练习( Shadowing exercises)
训练注意力的分配 录制原速度的各种新闻、演讲等
笔记的使用(Note-taking)
区别同声传译中笔记与连续传译中笔记功能的异同。
理解技能(listening comprehension)
训练学员如何在听的过程中理解并同时用译入语译出理解的内容 原语复述、概述练习
目的语复述练习
重述技能(Reformulation)
训练学员根据给定的语言材料进行重述 提供散乱的语言材料,要求学员据此重新组织出逻辑分明的语言内容
-简单化(simplification)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概括化 (generalization)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略译 (omission)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综述(summarizing)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解释 (explanation)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预测技能(anticipation)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设计该技能专项练习
译前准备技巧 (preparation)
训练学员临时性同声传译前的准备工作技能:(1)专业的准备;(2)术语的准备;(3)精神准备 结合实际口译工作介绍
视译技巧 (on-sight interpreting)
介绍视译技巧:(1)有原文与译文;(2)有原文无译文 使用同声设备进行练习,使学员逐渐熟悉同声传译的工作原理
译误处理对策 (mistakes)
介绍在出现错译情况下,如何利用后面的翻译进行补救的技巧
语音、语调、重音及节奏 (intonation, pronunciation, stress and pauses)
如何把握节奏,紧跟原语发言者
数字翻译技能 (figures/numbers)
介绍数字翻译的技巧,同连续传译
接力口译技巧(relay)
介绍在同声传译工作中如何与其他语种的同事进行合作
团队合作(team work skills)
团队内部的合作技巧
同声传译设备使用
介绍各种同声传译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可安排在第一阶段介绍。
以上所列并非口译(连续传译/同声传译)所应掌握的全部技巧/技能,但笔者认为是开设口译训练课的单位在训练中应包括的主要训练内容。以技巧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并非忽略口译题材的重要性。题材的训练可以作为辅助。如在训练不同的技巧时,刻意选择某一专题的内容进行训练,使学员掌握本题材的术语、专业知识等。
3. 口译训练的方法
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训练方法应以实践为主。最为忌讳的是把口译课上成精读课或笔译讲解课。口译课堂应气氛紧张,有实际口译现场的压力感。因此,教师应多动脑筋,把口译课堂设计得象口译现场。如在做连续传译训练时,可以设计“三角对话翻译”(three-cornered dialogue interpreting)、模拟领导人会见口译、模拟商务会谈等;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可以在训练的后期选择几个主要的题目由学生进行“模拟国际会议”,设计的题目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与WTO”、“教育与经济建设”等。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如有可能可以把真正的会议内容录音(录象),原封不动地搬回课堂让学生来做。如有可能,应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生每年就安排两次机会在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担任现场口译工作,既加强了口译技能的训练,又增张了见识。
4. 口译课课程设置
口译已经成为一门越来越受学生及社会受欢迎的课程。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加大口译课的教学时数,最好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每周4课时。广外翻译系的口译课程设置为:
三年级上、下学期:
1.连续传译技巧 (2课时/周)
2.连续传译(以题材为主) (2课时/周)
四年级上学期:
1.政治外交口译 (2课时/周)
2.同声传译 (2课时/周)
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百科知识,每周安排两个课时的“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Workshop),邀请经济、金融、法律、环保、外事、新闻、税务、医院、艺术等领域的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要求学生对该领域做译前词汇准备,并在每个讲座中安排部分同学做现场口译。既加强了口译技能的掌握,又让学生了解了百科知识。
另外还要考虑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所有课程都要有关联,能为高年级的技能课打好基础。如广外的“交际英语课”中的听力训练、笔记练习等都让学生获得了不少译员应掌握的技能。
当然,由于各校条件不同,学生水平的参差,有的学校可能较难开设同声传译课程。因此,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连续传译的教学组织与改革上。社会对技能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要求学了四年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一门技能,我们认为口译正是其中之一。
5. 结语
口译的训练应该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语言训练、知识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为辅助。口译的课程设置应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原则。口译是一门方兴未艾的艺术。她需要更多的人来呵护。口译研究及口译教学的研究在我国还相当滞后,译界同仁应加强合作,携手共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