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经验谈:3月10日新托福考试感受与详细点评
下午3点35分,我来到考场北京工商大学耕耘楼三层。考试指南要求4:00 PM到场,可此时用作“Waiting Room”的教室里已经坐了30多人。需要注意的是,这间教室并不是考试确认单上所写的305教室。十分钟后,一位老师走进教室,开始分发Confidentiality Statement并讲解考试流程和各种注意事项。有些提醒还是很必要的,如考生在决定休息前要确认听力部分已全部结束,对“沙漏延迟”现象不必慌乱等。4点钟,开始点名。这时,一个同学出现了麻烦:原来他在登记报名时将Last Name栏误填成了姓名的 Initials! 在我看来这是个不小的错误,成绩单的接收者很可能不承认它属于考试者本人。所以在报名时一定要确保个人信息的准确性。点名结束后,因为网络连接问题,大家一直等到4点55分才开始Check-in, 存包,照相。
阅读完成意味着听力部分开始。今天听力有3部分9道题, 每一部分都是一个Conversation跟着两个Lecture. 三个长对话分别关于 Abroad study Application、Topic of Term Paper和 Problematic Sports Reporter。
点评: 三段对话的布局相当一致:都是一个学生遇到困难求助于教授或Office Staff, 先陈述问题以及自己的现有方案,然后由教授或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否定或修改原来的想法,学生由此“顿悟”,根据对方的意见提出新的设想,于是问题解决,皆大欢喜。 对于这类长对话,只要抓住对话的主题和关键点,把握住对话者的思路和态度的变化,就不难找到出题点来。例如,在“问题记者”对话中,一个校刊负责人先是向教授抱怨她手下的一个sports reporter是一个perfectionist, 他经常因过分修改而晚交稿件,导致其丧失新闻价值。该负责人试图为他设一个早点的Deadline, 但那位仁兄晚得更多。而她又不想解雇他, 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很好的Writer。(这段就交代了学生的Dilemma和What she has done about it)接着该教授出场,他先确认这个“问题记者”并不是由于lazy而Miss the deadline,在这一点上双方达成一致。接着学生希望教授出马,向那个Reporter施加一点压力。(学生建议当然是必考点)这时,教授的态度体现了典型的美国大学的人文精神----Liberalism 和 Individualism。他不会在这个非学业的问题 (Non-academic issue)上对学生动用他的影响力。因此他回避了小编辑的建议,而是启发她用另一个angle来看问题。(下面一定是出题点了)教授的建议也很简单: 既然改变这个人很难,那么可不可以改变一下他的工作?(教授的观点很笼统,完善工作当然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也很聪明,立即发挥教授的建议说:也许可以派他采访一些不太Time-sensitive的事件,但她就需要另找一位Sports Reporter了. 至此,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从这段对话中可以发现如下的规律:在交谈中,学生一方的表白总是直截了当的;而教授或管理人员表达观点的方式则委婉得多:一般说来,前面如果是部分肯定或赞扬学生,就意味着下面要开始纠正了。因此要特别注意把握对话者特别是教授、管理人员一方的观点和态度。
7点30 分左右,经历了两个半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到了10分钟的强制性Break。 在洗手间洗了洗脸,头脑清醒了许多。一想到一会儿还要再鏖战近2小时,我开始怀疑ETS是在故意把托福变成一种体力活,以此来检验大家到美国之后的生存能力。也许他们是对的。记得在哥大读研的一个学期,我担任一门自己也没有学过的公共政策课程的助教,同时又有几门大课要选。在三个月里,经常是刚上完12:00点到凌晨4:00点的“早自习”,睡几个小时又要上第二天上午的课。而半夜里图书馆也很热闹,夜战的人很多,有时Computer Room居然找不到位子。我的几个学化学和建筑的朋友更加玩命。因此,奉劝计划到国外读书的同学们在国内抓紧锻炼身体吧。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