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高备考经验分享:三周111分
2011-09-07来源:和谐英语
我是先考了G再报了托福,但不幸的是考G就是个杯具,考了两次郁闷得很,对于托福考试我没有很高要求,但至少希望能不要重考,太打击信心了。好在三周准备后考的托福没让我失望,总分111,阅读30,听力和口语26,写作29。接下来就说说我的托福考试准备经验和教训吧。
先说说我在托福考试准备过程中用过的参考资料(按使用顺序):
OG Delta 李笑来高分作文 高分120 Barron
如果你和我一样选择了先G后托,那么你可以再一次从我这里得到求证,那就是托福的阅读和写作很和善。这个事实也意味着对我们的口语和听力的更高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111分的成绩并没怎么让我得意的理由,九分有八分都扣在了听力和口语上,这是一种耻辱。因为考过G的人该有一种自觉,那就是阅读和写作上的成功,不算成功。
接下来给出我个人的经历,希望能对和我境况相似的人有所帮助。
我是在今年一月二十三日回家之后开始准备托福的,当时真的是一穷二白,连OG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我想想还有七个星期的时间,我在脑袋里勾勒出一幅长达七周的奋战图,安慰自己人定胜天人定胜天,但后来显然大打折扣。我请教了一位挚友,此人去年考过了T,而且拿到了106分的好成绩。我就问她,该怎么办呢?她也是半个月搞定,绝非四平八稳之辈,她说无论如何,OG是要看的,至于习题,巴郎还不错,可以做做。我就攥着这么一点点可怜的线索开始了。
在备考之初,我出于一种诡异的执着,认为听写一定会大有裨益。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因为我怕他们说你就剩七个星期还做这么革命浪漫主义的事情,我一意孤行地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听写。考托福的都知道,BBC或者VOA上面的短新闻材料和托福的听力内容其实是出入很大的,我那段时间听到的就总是海地地震啊什么的,这些东西对托福听力的帮助只可能是间接的。但是我本人就是个慢性子,总觉得不着急啊不着急,于是就这样优哉游哉地听写了薄薄的一打儿A4纸。渐渐地,热情就降温了,听够了。
这时候有朋友提醒我你怎么还不看OG,我幡然悔悟,连夜看OG。我必须承认看OG的时候,强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非常认真地在做笔记,关注的内容是每一个section里面都有几道题,什么题型,考察什么能力,时间如何分配,考生应当注意什么。这一切内容我都细化到了每一个可能话里有话的短语什么的,我是按照“不用看第二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一次的效果。事实上看完了那一遍之后也确实没有再看。认真阅读OG,可以让你从一个对IBT一无所知的家伙,变成半个砖家。我自己是一个记忆力很差的人,而托福的流程和题目又名目繁多,一会儿独立任务一会儿综合任务,一会儿四十五秒一会儿六十秒的,我颇费了好一会儿才记住。建议在你备考刚刚开始的时候,你要在阅读OG的过程中不断对整个考试的流程和节奏进行强化记忆,去适应这个游戏。OG的价值在于哪里?就在于它是唯一一本不需要用猜测的姿态来说话的材料,ETS命题设计的过程和动机与OG的阐述是一致的。
然后是delta,我花了好几十块买了delta,而非任何一本其他的书,原因非常的简单,那就是我看见好多考托福的人手里都有这本蓝色的大书,我觉得就像红宝一样Popular,这么经典的书我怎么能没有呢。甚至都没有去考虑过,明明有电子版,何不如省下这些钱去买些更有价值的资料?我的确是一个相当糊涂的人。可是买都买了,我义无反顾地就开始做。在开始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看起来很厚,但做起来也很快。于是我对本书第一部分——阅读——调整了自我要求:整篇下来除了画下单词不准有任何与题目相关的笔记,而且要连续不断地做,完全不分section,日夜不断地做,在几天之内delta的阅读部分就被我做完了。那段时间虽然听起来强度很大,但实际上相对还好,毕竟这只是阅读,而阅读是咱们中国人比较不怕的地方。全部阅读文章做完之后,我回到最开始处,一处一处找到当时划下的生词,把它们所在的句子输入到电脑中,做了一个delta阅读部分的生词难句整理。改错题自不需说。这样,delta的阅读部分搞定,不需要看第二遍了。
阅读之后便是听力。我翻出光盘一股脑把所有听力音频都加入播放列表,开始狂刷。说到这里我也忽然觉得有些难为情,因为我的复习方式正如诸君所见,是很不系统,很不科学,也很随兴的。delta的听力实际上我只用了一个白天加一个通宵就做完了,听过之后对于听力稿的回顾和整理也只是选择了我没怎么听清楚的部分。之所以速度推进得这么快,第一是因为时间紧张,第二则是我渐渐也知道了delta这本书的阅读和听力都是很简单的,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就这样,托福考试准备过程中的阅读和听力就都结束了。
这个时候我开始想起了写作。我的AW成绩很惨,导致对托福写作草木皆兵。翻看了一下题库,我并没有感觉到它们简单了多少,这时我的注意力便一下子被写作抓住了。不同于GRE写作名目繁多的资料,关于托福写作的讨论几乎一边倒地推崇李笑来老师的书。我觉得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就翻开了这本。果然,这本书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直陪伴我到考试前夜的书,我对于托福写作的全部理解,都源自这本书的启发。的确,托福写作对文章思想性的要求可能不如AW那么苛刻,但它对表达能力的要求也是AW所不及的。李笑来老师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不会在表达上让人失望,这也体现出了这本书对于备考的价值。我一边看电子书一边做笔记,笔记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inspiration,我看过题目后头脑风暴一下自己能想到的观点,列出观点之后再在观点下面尽可能延伸出举例,更重要的是,要头脑风暴出所有可能用到的关键词和词组,如果有不知道怎么说的,就马上去查。如果这道题我不会,那么就去看笑来老师的讲解,但并不会马上去看例文,而是根据笑来老师对文章的整体设计,去体会审题、破题的技巧,把这方面的想法记下来。第二部分是expression, 我一字一句看例文,并提炼语言点。这里既包括起承转合需要用到的词组,也包括非常具体的与话题相关的单词,比如烹饪工具什么的。第三部分是structure,这一部分只在初期我蹒跚学步时才用得到,我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布局,并且比较了一下这种布局是否具有套路性。看了几十篇以后,我觉得传统的总分总式可以作为一个套路来用,就放心地取消了这一个项目。
曾经有人说,李笑来老师的书只要看三十篇文章就会发现不过如此。我觉得完全不是这样的。看你有多么的认真。even if however之类的肯定会翻来覆去,但丰富的表达法却是经久不衰的。这本书中的一百八十五篇文章,最后我看完了一百一十多篇,尽管笔记残缺不全,但我真的是很认真的在一点点地看。我想强调的是,要尽可能地make the most of what you're doing,比如说我们可以设想:也许对写作任务的深度挖掘是可以辐射到其他section上的。比如口语。这一点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同感的。
最后就说到了口语和听力。delta的阅读、听力很简单,我的正确率很高,这造成的后果有二:一,我再也没做过任何阅读习题,包括名震大江南北的文勇阅读,更不要说barron 抑或kaplan;二,我一度完全无视了delta最珍贵的部分——口语!!!筒子们,以史为鉴!!!
也见过其他的同学在苦口婆心地劝导后之来者,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你越是觉得现在这件事情你做不到,越是推托,就越危险。这句话万分适用于口语任务。我就是这样。我一直觉得我口语还可以,但是区区四十五秒的时间给我一种特别恐慌的感觉,加上李笑来老师的书又很好看,我就屈服于鸵鸟心态迟迟不开始。直到有一天我的良知勒令我打开计时器做了一道口语独立任务题,我溃不成军。而那时距离考试已经没有多少天了。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另外一个考过托的朋友向我推荐的模考软件高分120。我选择了这个软件来练习,也没有什么坚不可摧的理由,只是觉得用起来方便,不用我自己开计时器,还能录音。这三十六个题目,每一道都应该说过不止一次,说到自己满意为止但一旦满意就不会回头再去说。整个过程里我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在时间到之前说完。真的只有这一个要求。
很多人都在推荐那个口语黄金八十题。我也看过二十多道。那时候我觉得既然题目这么有价值就好好准备一下,先写个稿,再完善完善,删减删减,最后背一背,上了考场也好手到擒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无比脑残的想法呀。说归说,写归写,你没有办法把你写好的东西背得像现炒现卖的一样。而且我时不时会写一个长句出来,完全就不是口语的风格,又超时,又啰嗦。渐渐地我接受了现实,那就是口语任务其实对考生的要求是简单而直接的,它不需要你把一件事情说得滴水不漏,对于独立任务来说,你说得明白,他们听得懂,就行了;对于综合任务,你说明白,让他们知道你听得懂看得懂,也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观点都要用尽可能简洁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你可以试着去同义替换,来体现对语言的掌握,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还要勉力为之,你会眼看着时间加速地流走,自己对着电脑只顾张口结舌嗯嗯啊啊。我的口语练习的前半场一直都在说不完的泥淖中苦苦挣扎,直到后来我发现自己实在是没有那个必要勉强自己,长句说不清那就短句,不知道该怎么让步转折那就有话直说,三个观点来不及展开那就只说两个。在这个决定之后,我完成任务的速度大大地提高了。
整个高分120的练习我都是在凄风苦雨中度过的。与此同时我开始做120的听力部分,其结果更是雪上加霜。我真的没有想到,从delta到120,居然意味着天堂到地狱的落差,每一段对话或讲座的错误率几乎都能达到三分之二。更可恨的是很多时候我明明听懂了,却做不对,每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个迷惑选项。这时候距离考试也就十天左右的样子。我清楚地知道我来不及练习什么阅读了,听力和口语变成了最重要的东西。
我坚持马不停蹄地听,但正确率一直不肯提高。渐渐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近来强度太大,导致我调整不到一个比较亢奋的状态,往往漏听?回想一下我觉得确实是如此,毕竟平时练习是无法比拟考试的全神贯注的吧。我开始引导自己,在精力并不完全集中的情况下去应付120的语速和刁钻的题目。尽管我如此虔诚,百分之五十的错误率依然宁死不屈,我也不着急不上火,就一直跟它耗着,直到最后一组练习时,只错了一道题,我有种七十岁的老华侨回到祖国大陆的沧桑感。而此时,120的题目也已经全部做完,我没有办法去验证我的水平是否已经稳定下来。于是我打开了巴郎。
巴郎的听力材料还是很不错的,因为它又臭又长,具备了托福听力恶心人的全部特质,并且有过之无不及,但它命题的路数则不像120那么凛冽,有时候即便你走神,看看选项,动动脑子,也能猜出来。我的听力水平在进入巴郎阶段以后有所进步。
这时候我又一次来到网上游荡,发现大家力挺的口语材料居然是Delta,说有多么难得,最好一道题说个两三次……而此时距离考试也就是五六天的样子,我居然不知道!!!都来不及咬舌自尽,我用这最后的时间开始死磕delta。
Delta是一本让人做起来很舒服的材料,无论哪个部分都是如此。它的口语练习之所以受到赞誉也许是因为challenging。值得认真玩味。但我显然来不及了……
写到这里已经很累了,而且觉得自己说得好糟糕,完全没有参考价值。simply put,我说一下我认为的托福考试准备原则吧。
第一,收藏的冲动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上,你收藏了不等于你看了,你看了不等于你懂了,你懂了不等于你会用。究竟是做巴郎还是kaplan还是TPO啥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怎么去做的。
第二,有效时间才是值得拿出来比的。没有必要老泪纵横地念叨那段为了托福奋战的日子里每天从几点到几点在图书馆里一动不动地坐着呀啥的。我考G的时候,就一天一天坐着,结果净走神儿了,还坐出来一腰脱。在七周的备考时间里我被春节,电影,聚会和各种闲篇儿占据了四周,剩下的三周里还每天要拿出两个小时左右去练瑜伽,但是这一段时间里的备考却依然让我感到身心俱疲,就是因为虽然我投入在托福考试准备的有效时间可能只有四小时每天,但却是非常的专注的,是每向前走一步都要反思和设想的。
第三,Delta口语练习后面是有答案的!!!我脑残,我缺心眼儿,我都考完了还不知道呢!!!
这就是我有点纠结的托福考试准备经验和教训啦,看了这么久,希望后来考试的同学们也能吸取我犯错的教训,好好准备不要光收了一堆资料不好好去研究。
先说说我在托福考试准备过程中用过的参考资料(按使用顺序):
OG Delta 李笑来高分作文 高分120 Barron
如果你和我一样选择了先G后托,那么你可以再一次从我这里得到求证,那就是托福的阅读和写作很和善。这个事实也意味着对我们的口语和听力的更高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111分的成绩并没怎么让我得意的理由,九分有八分都扣在了听力和口语上,这是一种耻辱。因为考过G的人该有一种自觉,那就是阅读和写作上的成功,不算成功。
接下来给出我个人的经历,希望能对和我境况相似的人有所帮助。
我是在今年一月二十三日回家之后开始准备托福的,当时真的是一穷二白,连OG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我想想还有七个星期的时间,我在脑袋里勾勒出一幅长达七周的奋战图,安慰自己人定胜天人定胜天,但后来显然大打折扣。我请教了一位挚友,此人去年考过了T,而且拿到了106分的好成绩。我就问她,该怎么办呢?她也是半个月搞定,绝非四平八稳之辈,她说无论如何,OG是要看的,至于习题,巴郎还不错,可以做做。我就攥着这么一点点可怜的线索开始了。
在备考之初,我出于一种诡异的执着,认为听写一定会大有裨益。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因为我怕他们说你就剩七个星期还做这么革命浪漫主义的事情,我一意孤行地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听写。考托福的都知道,BBC或者VOA上面的短新闻材料和托福的听力内容其实是出入很大的,我那段时间听到的就总是海地地震啊什么的,这些东西对托福听力的帮助只可能是间接的。但是我本人就是个慢性子,总觉得不着急啊不着急,于是就这样优哉游哉地听写了薄薄的一打儿A4纸。渐渐地,热情就降温了,听够了。
这时候有朋友提醒我你怎么还不看OG,我幡然悔悟,连夜看OG。我必须承认看OG的时候,强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非常认真地在做笔记,关注的内容是每一个section里面都有几道题,什么题型,考察什么能力,时间如何分配,考生应当注意什么。这一切内容我都细化到了每一个可能话里有话的短语什么的,我是按照“不用看第二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一次的效果。事实上看完了那一遍之后也确实没有再看。认真阅读OG,可以让你从一个对IBT一无所知的家伙,变成半个砖家。我自己是一个记忆力很差的人,而托福的流程和题目又名目繁多,一会儿独立任务一会儿综合任务,一会儿四十五秒一会儿六十秒的,我颇费了好一会儿才记住。建议在你备考刚刚开始的时候,你要在阅读OG的过程中不断对整个考试的流程和节奏进行强化记忆,去适应这个游戏。OG的价值在于哪里?就在于它是唯一一本不需要用猜测的姿态来说话的材料,ETS命题设计的过程和动机与OG的阐述是一致的。
然后是delta,我花了好几十块买了delta,而非任何一本其他的书,原因非常的简单,那就是我看见好多考托福的人手里都有这本蓝色的大书,我觉得就像红宝一样Popular,这么经典的书我怎么能没有呢。甚至都没有去考虑过,明明有电子版,何不如省下这些钱去买些更有价值的资料?我的确是一个相当糊涂的人。可是买都买了,我义无反顾地就开始做。在开始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看起来很厚,但做起来也很快。于是我对本书第一部分——阅读——调整了自我要求:整篇下来除了画下单词不准有任何与题目相关的笔记,而且要连续不断地做,完全不分section,日夜不断地做,在几天之内delta的阅读部分就被我做完了。那段时间虽然听起来强度很大,但实际上相对还好,毕竟这只是阅读,而阅读是咱们中国人比较不怕的地方。全部阅读文章做完之后,我回到最开始处,一处一处找到当时划下的生词,把它们所在的句子输入到电脑中,做了一个delta阅读部分的生词难句整理。改错题自不需说。这样,delta的阅读部分搞定,不需要看第二遍了。
阅读之后便是听力。我翻出光盘一股脑把所有听力音频都加入播放列表,开始狂刷。说到这里我也忽然觉得有些难为情,因为我的复习方式正如诸君所见,是很不系统,很不科学,也很随兴的。delta的听力实际上我只用了一个白天加一个通宵就做完了,听过之后对于听力稿的回顾和整理也只是选择了我没怎么听清楚的部分。之所以速度推进得这么快,第一是因为时间紧张,第二则是我渐渐也知道了delta这本书的阅读和听力都是很简单的,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就这样,托福考试准备过程中的阅读和听力就都结束了。
这个时候我开始想起了写作。我的AW成绩很惨,导致对托福写作草木皆兵。翻看了一下题库,我并没有感觉到它们简单了多少,这时我的注意力便一下子被写作抓住了。不同于GRE写作名目繁多的资料,关于托福写作的讨论几乎一边倒地推崇李笑来老师的书。我觉得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就翻开了这本。果然,这本书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直陪伴我到考试前夜的书,我对于托福写作的全部理解,都源自这本书的启发。的确,托福写作对文章思想性的要求可能不如AW那么苛刻,但它对表达能力的要求也是AW所不及的。李笑来老师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不会在表达上让人失望,这也体现出了这本书对于备考的价值。我一边看电子书一边做笔记,笔记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inspiration,我看过题目后头脑风暴一下自己能想到的观点,列出观点之后再在观点下面尽可能延伸出举例,更重要的是,要头脑风暴出所有可能用到的关键词和词组,如果有不知道怎么说的,就马上去查。如果这道题我不会,那么就去看笑来老师的讲解,但并不会马上去看例文,而是根据笑来老师对文章的整体设计,去体会审题、破题的技巧,把这方面的想法记下来。第二部分是expression, 我一字一句看例文,并提炼语言点。这里既包括起承转合需要用到的词组,也包括非常具体的与话题相关的单词,比如烹饪工具什么的。第三部分是structure,这一部分只在初期我蹒跚学步时才用得到,我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布局,并且比较了一下这种布局是否具有套路性。看了几十篇以后,我觉得传统的总分总式可以作为一个套路来用,就放心地取消了这一个项目。
曾经有人说,李笑来老师的书只要看三十篇文章就会发现不过如此。我觉得完全不是这样的。看你有多么的认真。even if however之类的肯定会翻来覆去,但丰富的表达法却是经久不衰的。这本书中的一百八十五篇文章,最后我看完了一百一十多篇,尽管笔记残缺不全,但我真的是很认真的在一点点地看。我想强调的是,要尽可能地make the most of what you're doing,比如说我们可以设想:也许对写作任务的深度挖掘是可以辐射到其他section上的。比如口语。这一点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同感的。
最后就说到了口语和听力。delta的阅读、听力很简单,我的正确率很高,这造成的后果有二:一,我再也没做过任何阅读习题,包括名震大江南北的文勇阅读,更不要说barron 抑或kaplan;二,我一度完全无视了delta最珍贵的部分——口语!!!筒子们,以史为鉴!!!
也见过其他的同学在苦口婆心地劝导后之来者,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你越是觉得现在这件事情你做不到,越是推托,就越危险。这句话万分适用于口语任务。我就是这样。我一直觉得我口语还可以,但是区区四十五秒的时间给我一种特别恐慌的感觉,加上李笑来老师的书又很好看,我就屈服于鸵鸟心态迟迟不开始。直到有一天我的良知勒令我打开计时器做了一道口语独立任务题,我溃不成军。而那时距离考试已经没有多少天了。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另外一个考过托的朋友向我推荐的模考软件高分120。我选择了这个软件来练习,也没有什么坚不可摧的理由,只是觉得用起来方便,不用我自己开计时器,还能录音。这三十六个题目,每一道都应该说过不止一次,说到自己满意为止但一旦满意就不会回头再去说。整个过程里我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在时间到之前说完。真的只有这一个要求。
很多人都在推荐那个口语黄金八十题。我也看过二十多道。那时候我觉得既然题目这么有价值就好好准备一下,先写个稿,再完善完善,删减删减,最后背一背,上了考场也好手到擒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无比脑残的想法呀。说归说,写归写,你没有办法把你写好的东西背得像现炒现卖的一样。而且我时不时会写一个长句出来,完全就不是口语的风格,又超时,又啰嗦。渐渐地我接受了现实,那就是口语任务其实对考生的要求是简单而直接的,它不需要你把一件事情说得滴水不漏,对于独立任务来说,你说得明白,他们听得懂,就行了;对于综合任务,你说明白,让他们知道你听得懂看得懂,也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观点都要用尽可能简洁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你可以试着去同义替换,来体现对语言的掌握,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还要勉力为之,你会眼看着时间加速地流走,自己对着电脑只顾张口结舌嗯嗯啊啊。我的口语练习的前半场一直都在说不完的泥淖中苦苦挣扎,直到后来我发现自己实在是没有那个必要勉强自己,长句说不清那就短句,不知道该怎么让步转折那就有话直说,三个观点来不及展开那就只说两个。在这个决定之后,我完成任务的速度大大地提高了。
整个高分120的练习我都是在凄风苦雨中度过的。与此同时我开始做120的听力部分,其结果更是雪上加霜。我真的没有想到,从delta到120,居然意味着天堂到地狱的落差,每一段对话或讲座的错误率几乎都能达到三分之二。更可恨的是很多时候我明明听懂了,却做不对,每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个迷惑选项。这时候距离考试也就十天左右的样子。我清楚地知道我来不及练习什么阅读了,听力和口语变成了最重要的东西。
我坚持马不停蹄地听,但正确率一直不肯提高。渐渐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近来强度太大,导致我调整不到一个比较亢奋的状态,往往漏听?回想一下我觉得确实是如此,毕竟平时练习是无法比拟考试的全神贯注的吧。我开始引导自己,在精力并不完全集中的情况下去应付120的语速和刁钻的题目。尽管我如此虔诚,百分之五十的错误率依然宁死不屈,我也不着急不上火,就一直跟它耗着,直到最后一组练习时,只错了一道题,我有种七十岁的老华侨回到祖国大陆的沧桑感。而此时,120的题目也已经全部做完,我没有办法去验证我的水平是否已经稳定下来。于是我打开了巴郎。
巴郎的听力材料还是很不错的,因为它又臭又长,具备了托福听力恶心人的全部特质,并且有过之无不及,但它命题的路数则不像120那么凛冽,有时候即便你走神,看看选项,动动脑子,也能猜出来。我的听力水平在进入巴郎阶段以后有所进步。
这时候我又一次来到网上游荡,发现大家力挺的口语材料居然是Delta,说有多么难得,最好一道题说个两三次……而此时距离考试也就是五六天的样子,我居然不知道!!!都来不及咬舌自尽,我用这最后的时间开始死磕delta。
Delta是一本让人做起来很舒服的材料,无论哪个部分都是如此。它的口语练习之所以受到赞誉也许是因为challenging。值得认真玩味。但我显然来不及了……
写到这里已经很累了,而且觉得自己说得好糟糕,完全没有参考价值。simply put,我说一下我认为的托福考试准备原则吧。
第一,收藏的冲动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上,你收藏了不等于你看了,你看了不等于你懂了,你懂了不等于你会用。究竟是做巴郎还是kaplan还是TPO啥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怎么去做的。
第二,有效时间才是值得拿出来比的。没有必要老泪纵横地念叨那段为了托福奋战的日子里每天从几点到几点在图书馆里一动不动地坐着呀啥的。我考G的时候,就一天一天坐着,结果净走神儿了,还坐出来一腰脱。在七周的备考时间里我被春节,电影,聚会和各种闲篇儿占据了四周,剩下的三周里还每天要拿出两个小时左右去练瑜伽,但是这一段时间里的备考却依然让我感到身心俱疲,就是因为虽然我投入在托福考试准备的有效时间可能只有四小时每天,但却是非常的专注的,是每向前走一步都要反思和设想的。
第三,Delta口语练习后面是有答案的!!!我脑残,我缺心眼儿,我都考完了还不知道呢!!!
这就是我有点纠结的托福考试准备经验和教训啦,看了这么久,希望后来考试的同学们也能吸取我犯错的教训,好好准备不要光收了一堆资料不好好去研究。
- 上一篇
- 下一篇